最新立冬是不是要吃饺子?立冬还有哪些传统民俗?,周易网推荐节气

浏览量:

最新立冬是不是要吃饺子?立冬还有哪些传统民俗?

立冬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冬季的开始。关于立冬的传统习俗,各地有着不同的讲究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“立冬补冬”的习俗,而在中国北方,立冬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。相传这一习俗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,他用羊肉和驱寒药材包成耳朵状的饺子,分发给冻伤耳朵的百姓,后来人们便在立冬这天吃饺子,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者。

除了吃饺子外,立冬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。比如南方部分地区有立冬进补的习惯,通过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。此外,还有“立冬祭祖”的习俗,在这一天,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菜肴祭祀祖先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。

除此之外,立冬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。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机总结一年的收成,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好规划。对于城市居民来说,立冬也是一个提醒,让大家开始关注保暖,调整生活习惯,迎接冬天的到来。

总之,立冬不仅仅是一个节气,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。无论是在饮食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,立冬都提醒我们要适应自然的变化,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。

周易网推荐在立冬时注重养生保健,顺应时节变化,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,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。

,

在我国尤其是北方,很多节日都吃饺子,比如春节等,哪里立冬节气是不是也会吃饺子呢,我们一起来看下。 因我国以农立国,很重视二十四节气,“节”者,草木新的生长点也。秋收冬藏,这一天,改善一下生活,就选择了“好吃不过饺子”。所以《礼记》中有“食瓜亦祭先也”的说法。

一、立冬是不是要吃饺子?

饺子是来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。民间有“每逢交子之时,饺子不能不吃”的饮食习俗。于是立冬之日,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。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:立冬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以冬眠状态,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。既然要养精蓄锐,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,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。
立冬是不是要吃饺子?立冬还有哪些传统民俗?插图

二、立冬还有哪些传统民俗?

1、迎冬

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四立、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。过去是个农耕社会,劳动了一年,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,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。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。古时此日,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,并有赐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。后世大体相同。《吕氏春秋.盂冬》:“是月也,以立冬。先立冬三日,太史谒之天子,曰:‘某日立冬,盛德在水。’天子乃斋。立冬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。还,乃赏死事,恤孤寡。”高诱注:“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,赏其子孙;有孤寡者,矜恤之。”晋崔豹《古今注》:“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。”又“大帽子本岩叟野服,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,谓之温帽。”

2、贺冬

贺冬亦称“拜冬”,在汉代即有此俗。东汉崔定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此日,人们更换新衣,庆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清代“至日为冬至朝,士大夫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。细民男女,亦必更鲜衣以相揖,谓之“拜冬。”(见顾禄《清嘉录》卷十一)。民国以来,贺冬的传统风俗,似有简化的趋势。但有些活动,逐渐固定化、程式化、更有普遍性。如办冬学、拜师活动,都在冬季举行。

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,在黑龙江哈尔滨、河南商丘、江西宜春、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,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。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,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。

3、采桑叶

桑叶性苦,甘寒,能祛风清热,凉血明目,以老而经霜的为佳,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。此时已人寒冬,得秋季肃杀之气,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。《广济方》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,如遇闰年,则多采十片,每次用十片。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,用桑叶煎汤洗眼,能治疗各种眼病。其他如《普济方》《集简方》都记载有用桑叶治疗青盲眼、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。

4、吃羊肉

羊肉性甘,大热,属火,能补元助阳,治疗体虚瘦弱,可御寒益气,安心止惊,有很强的营养作用。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。我国除了塞外边睡,如内蒙古、西藏等地,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,到立春为止。如浙江的长兴等地,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,宰羊出售。有民谚道:,月初一羊开刀。”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。沿太湖流域,盛产绵羊。冬令时节,羊肉也是时令之物。